精神内耗”最近爆了。
“精神内耗”到底是什么?
怎样才能停止内耗?
“精神内耗”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?只会给成长带来伤害吗?
严艺家是一名心理咨询师,拥有伦敦大学学院(UCL)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。长期关注抑郁、焦虑等心理健康领域,有13年从业经验。

以下是我们与严艺家的对话:
当我们给自己内心的困惑命名时
会感觉好一点。
问:最近两年,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谈论“精神内耗”。你的观察是什么?
严艺家:这种现象说明人们比过去更愿意做自我保健。尤其是这几年,不管什么样的人像,大家活的都不容易。每个人都身心疲惫,都想更舒服,更自在。
问:到底什么是“精神内耗”?
严艺家:心理学有个词叫“反刍”,更接近我们所说的内耗。
反刍是指将胃中消化了一半的食物返回到口中,并在进食一段时间后再次咀嚼。反刍动物是具有这种反刍消化方式的动物。
在心理学上,最初提出“反刍”时,是指当一个人反复思考同一件事时,负面情绪出现,影响了他的生活状态。
我没有研究过“内耗”这个词在华人世界的起源。听到有朋友提到“内耗”曾经出现在一些成功学书籍中,说企业管理背景下的内耗会降低效率。
两年前谈这种精神内耗比较多的是情感博主,后来也谈了自我成长。
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不愿意承受的事情。大家身心俱疲,环境不确定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他们一直纠结犹豫,疲惫不堪,焦虑不安。

问:把自己定义为精神内耗,主要是哪几类人?
严艺家:这些人主要有三类。第一类是高敏感人群,这是一种被称为“感觉加工敏感”的特征人群。这些人表现出更高的情绪敏感度,对外部和内部刺激(疼痛、饥饿、光线和噪音)有更强的反应,也有更复杂的内心生活。
它们比感知不那么敏感的人更容易发生精神内耗。
第二类是有医学指征的异常心理,如焦虑症、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、创伤后应激反应等。有时候这些人的医学症状会被“精神内耗”这样的流行词掩盖。也许他应该去看医生,但他还是在家自救。
第三类也是新的。经常每天提起自己精神内耗的人,对未来感到迷茫,焦虑,没有意义。比如大家都在考研。很多人不想考,但是不考又找不到工作。每个人都这样做。
如果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,脑子里就有两个小人在打架,产生无意义的内耗感。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中很普遍。
图片来源:我的解放日记
问:“精神内耗”不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。为什么它变得如此受欢迎和认可?
严艺家:虽然不是专业词汇,但是大家很难描述的焦虑和迷茫的状态是真实存在的。当人们把无法描述的东西做成文字的时候,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。
因为不可说意味着未知,未知会带来不确定和恐惧。
人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,很多问题你都无法有一个明确的怪对象,也不知道怪谁。这个时候,你需要一种新的说话方式。就像我们看恐怖片的时候,最害怕的时候,就是不知道鬼长什么样。
这种心理也差不多。当我们给自己内心的不安起了一个明确具体的名字,我们会感觉好一些。
清理垃圾时,我们都不得不忍受这种气味。
问:当精神内耗出现时,很多人会转向一些低能动作,比如拖延症、消费娱乐等。因此,人们压力更大。
严艺家:如果不影响你的个人发展,有时候萎靡不振也是可以的。耽误了也不用担心。
现在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处于一种类似“冬眠”的心理状态,仿佛充满活力的希望感并不常见。这个时候慢下来,其实你是在保护自己积攒能量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回归”,指的是人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变化时,会回到一个更像孩子的状态,从而退而求进。

图片来源:Inside Out
问:有时候,我们是不是对精神内耗,过于担心了?
严艺家:其实心理健康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零内耗。也许你过去是被焦虑“生活”的,即你被许多焦虑驱使采取行动,其中一些是不明智的。
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是“与之共存”。你依然焦虑,但你可以带着焦虑前行,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。
从小我也是高度敏感,内耗高。我很瘦,但是我胃口很大。有时候我会跟人开玩笑说我脑子转得太快了,所以有内耗。但是不影响我带着负面情绪前进。
我们的电脑程序每一次更新升级都会有bug,人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bug。要接受这个规律,你不必过于追求情绪稳定。
问:有一种说法是“如果人根本没有精神内耗就意味着失去了成长的张力。”对此你怎么看?
严艺家:最早,反刍在心理学领域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状态,但随着心理学的发展,它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意义。在一些精神分析学家看来,反刍的过程只是让我们清理了一些内心的垃圾。
一位美国心理治疗师曾经跟我比过,说反刍就像扔掉一堆生活垃圾。在扔出去的过程中,你要忍受这个垃圾的味道。比如一个人失恋了,她可能会在很大的情绪消耗中度过3 ~ 6个月,会不断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不喜欢自己。
第一个月,她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。第二个月,她会开始觉得对方有问题。第三个月,她会觉得这段感情是真诚的,第四个月,她就可以向前看了。
对于个体发展来说,心理发展不是线性的,而是螺旋式的。
图像:我们谁不能成为野兽
问:大家都会担心内耗降低机动性。
严艺家:有时候,“内耗”就像我们内心的“铠甲”,给我们带来负担感,但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,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
比如我认识一个小伙子,之前一直在复习考研,但是考不上。他犹豫了,拖延了。最后他干脆放弃了考研,去做了自媒体。他工作非常努力,即使遇到挫折也愿意继续努力。
而是拖延症给了他一个提示,帮助他反思自己要做的事情。
“内耗”有点像心理免疫系统在起作用。我们都知道,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并不总是令人舒服的,就像感冒时发烧一样。
问:那我们怎么判断我们已经内耗过度了呢?
严艺家: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我们的底线:一是我们的健康。比如不停刷短视频,眼睛不舒服,甚至视网膜都在脱落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应该去找专业人士,看看是什么让你欲罢不能。
二是工作学习。如果内耗已经到了影响你日常正常发育的地步,你也要注意了。
第三是人际关系。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,看看自己有没有把人际关系搞砸。

图片来源:我的解放日记
人类心智的发展就像四季一样。
有春夏秋冬。
问:许多人谈论自我拯救,但寻求帮助也很重要吗?
严艺家:学会自我修复,从外界汲取力量很重要。
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,一天的工作下来,我们整个大脑都是疲劳的,工作决策让大脑皮层疲劳,和同事、客户打交道让边缘系统疲劳,身体能量消耗让能量代谢系统发出警报。这个时候,无论从哪个方面缓解,都是有用的,必不可少的。
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人际关系的作用。爱人的拥抱会使身体释放催产素,促进神经系统的平静,使人感到平静和放松。它还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,释放压力。
一个人如果能在关系中得到足够的滋养和支持,势必会有更可持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。
问:还有很多人在说《孽种》带来的内耗。一段感情可以治愈吗,也会造成伤害吗?
严艺家:人类的心理状态确实受到代际传递的影响。我发现很多中国父母不愿意理解自己的孩子,部分原因是他们自己也不太被理解。如果我们说要给别人做一碗红烧肉,而我们自己又没吃过红烧肉,怎么做呢?
很多父母不是不愿意给孩子足够好的关系,而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认可,被理解,被支持。
我在咨询一些家长的时候,会探讨他们如何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体验,然后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真的很欠缺。
只有这些家长自己被看到,被认可,才能把这些东西传递给孩子。
当我们希望身边的人给自己情感上的支持时,也需要考虑他们的精神内耗是如何处理的。
如果一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支持系统,就很难在困境中善待孩子。比如父亲失业,亲子关系可能也会有压力。
图片来源:我的解放日记
问: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“真爱”。是否意味着从关系中获取能量更加困难?
严艺家:亲密关系可能是解药,也可能是毒药。如果你有足够好的关系,那一定会非常好。反而可能更耗人。
对于不健康的感情关系,要有及时止损的心理能力。
我个人认为,身心安全是一段感情关系中的底线。如果你遇到一个人,对方可能会不断的贬低你,你一看到他就会紧张,这很可能是一种典型的心理不安全感。
问:对于那些卡在精神内耗,你有什么建议?
严艺家:其实没有统一的模板。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情绪内耗和调整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定义。
如果一个拥抱对你很重要,那么你应该去寻找这种亲密关系,并在其中做出努力。如果瑜伽对你有用,那就去做吧。
另外,对于每个人来说,运动这个词本身的内涵是不一样的。
很多人会说,抑郁的人可以去健身房。人真的很压抑,怎么去健身房?他们根本不会跑。事实上,如果你今天一整天都没有起床,只是躺着做了5分钟的拉伸运动,这对你来说就是“运动”了。我们可以为这个小小的变化肯定自己。
问:有人说精神内耗是一个反复而漫长的过程。你怎么想呢?
严艺家:从医学角度来说,如果你的心理状况已经影响了你的发展,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是很重要的。
我们不需要追求感情上的完美。可以接受的是,一个人心灵的发展就像四季一样,有时是冬天,无需自我批评。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度过冬天,等待春天。
原文出处:声明:信息来源于原创或转载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视点号尊重版权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2889649679@qq.com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