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元谋究竟有什么特别(曾被央视点名好几次)

作为“中国冬早蔬菜之乡”

我国“南菜北运”重要基地之一

元谋

3月23日

人民网发布题为《云南元谋:蔬菜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》的文章

聚焦元谋县蔬菜产业链

原文如下

↓↓↓

云南元谋:蔬菜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

云南楚雄元谋,素有“中国冬早蔬菜之乡”的美誉,是金江沙畔“大菜园”,挂在成昆线上的“菜篮子”。

这里是西南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交易市场。据介绍,每年冬春菜季交易高峰期,市场日交易蔬菜量最高达5千吨,平均每分钟就有3.5吨蔬菜从这里销往国内外200多个大中城市。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,全年无霜,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,得天独厚的光热优势,使元谋蔬菜产业发展前景无限。

元谋县两次被央媒“点名”,来看看是什么原因?

全县农业大景。元谋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
上世纪80年代初,为探寻一条促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,元谋县委政府开始引导农民开展蔬菜试验示范种植,依托云南省农科院、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,热坝掀起了培训推广热潮,菜农数量逐年攀升,以番茄、洋葱为代表的热坝冬早蔬菜在元谋大地上蓬勃生长。

独特的光热资源,孕育出优质的元谋蔬菜。40年来,元谋蔬菜以其优良的品质征服了一个个消费者,赢得国内外市场认可。为做大做强元谋蔬菜品牌,元谋县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。同时,通过立标准,助推产业更上新台阶;调结构,建立产销信息对接机制;拓市场,丰富农产品营销渠道;强支撑,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体系等举措,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,成就辉煌。

40载努力探索,40载接续前行。元谋蔬菜产值超过全县农业产值的50%,占云南省冬春外销蔬菜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。番茄、菜豆、洋葱、黄瓜、青玉米等50多种绿色有机蔬菜在这里潇洒亮相,从最初的京城“贡菜”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元谋县先后被授予“中国冬早蔬菜之乡”、全国“南菜北运”基地县、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(种植业)生产示范基地县、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、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、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、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。

“元谋番茄”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“元谋蔬菜”集体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。“元绿”牌洋葱、“自然之星”牌有机甜脆玉米、“信旺爱”牌牛蒡3个产品获“云南省十大名品”表彰,成为云南省命名“十大名品”最多的县市。

元谋县两次被央媒“点名”,来看看是什么原因?

蔬菜交易市场。元谋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
在老城乡尹地村村民王珍玲的地里,随手摘下一个粉果番茄,轻轻擦去灰尘,便可尝鲜。“现在大家意识提高了,很少使用农药,绿色环保的农产品不仅自己吃得放心,还能卖得上好价钱。”王珍玲说。

2019年,元谋县成功入选云南省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,元谋蔬菜迎来了更加辉煌的春天。如今的元谋,绿色蔬菜节水滴灌、测土配方、水肥一体化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长效推广;国家级蔬菜科研冬繁制种基地作用凸显,蔬菜高效无土栽培取得成效;已累计完成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建成绿色、有机农产品挂牌保护基地10家;建成千亩有机蔬菜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;有机蔬菜保鲜、分拣加工、分级包装等加工能力逐步提升;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数持续增加,形成元谋绿色有机蔬菜联盟;举办、参加蔬菜产品推介会、展销会,培育电商主体,加大营销力度和宣传力度,提高元谋蔬菜知名度、影响力;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,完善交易市场功能。

元谋县在“一县一业”示范创建进程中,发挥光热适宜度、交通便捷度、环境优良度、科技推广度、专业组织度、绿色安全度、产业延伸度和品牌知名度“八度”优势,按照“大产业+新主体+新平台”发展模式,全面落实“抓有机、创名牌、育龙头、占市场、建平台、解难题”6大举措,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规模化、绿色化、专业化、组织化、市场化“五化”水平,构建更加完善的元谋蔬菜产业体系,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,进一步擦亮元谋“冬早蔬菜之乡”名片,推动元谋蔬菜产业转型升级。

元谋县两次被央媒“点名”,来看看是什么原因?

尹地村村民正在采摘粉果番茄。张世文摄

2021年,元谋县蔬菜产值23亿元,农产品加工产值108亿元;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户,新增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户;打造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20个;新增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4万余亩。蔬菜产业成为元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。

3月24日

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

再次聚焦元谋县

发布题为《云南元谋:提级监督,给小微权力戴“紧箍”》的文章

原文如下

↓↓↓

云南元谋:提级监督,给小微权力戴“紧箍”

“村集体的收益是如何分配的?资金有没有向村民公示?”近期,元谋县纪委监委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村集体提级监督检查组,对村级集体“三资家底”及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督查,在元谋县元马镇张二村社区监督检查时,督查组询问道。

农村集体“三资”(资金、资产和资源)管理事关农民利益、农村稳定,“三资”管理不规范、监督不到位等难题如何有效破解?去年以来,元谋县纪委监委推动监督力量下沉,选取集体资源多、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多、资金投入大的5个重点村(社区)开展提级监督试点,推动监督向基层延伸,给小微权力“戴紧箍”,以精准有力的监督护航乡村振兴。

聚焦村(社区)群众反映强烈的“三资”管理不规范、监督管理不到位、公示不及时等问题,元谋县纪委监委制定出台《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“提级监督”试点工作方案》,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、推进基层党建、规范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、强化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开展提级监督试点,细化6类71项监督检查内容,抓住关键要害,精准靶向施策。同时,会同相关职能部门,梳理、归纳、编制了10大类115项村级“小微权力”清单,通过会议、公开栏、网络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,让群众清晰、便捷了解掌握民生保障和政策法规等事项,便于群众监督,有效管住村干部手中的“小微权力”。针对村(社区)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高、能力不够强等问题,各乡镇纪委定期组织召开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座谈会,对“小微权力”清单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宣传,加强对村干部财务知识及党纪法规的学习培训,做到用制度管权、管事、管人。

此外,通过组建“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协作区+执纪审查调查室+派驻纪检监察组”和“乡镇纪委+村级‘三员’监督”两支监督队伍,根据试点村项目落实、资金投入、资源利用,以及日常监督、信访举报、案件查办等情况综合分析研判,深入试点村调研督导、明察暗访开展提级监督,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督格局,进一步撬动基层监督合力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开展下沉监督2轮次,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4个,督促规范管理资金9.8869万元,提级查处违纪违法问题1件1人。

提级监督带来的变化让群众竖起了大拇指,“通过‘三资’提级监督,守护了我们的‘钱袋子’,壮大了村集体‘家底子’,确保村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真正让我们成为了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。”元谋县元马镇张二村社区党总支书记、主任马智说。

“下一步,将继续紧盯村(社区)重点项目、关键环节,综合运用大数据平台、交叉检查等方式精准监督,织密‘三资’管理监督网,有力压缩村级‘微腐败’滋生空间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。”元谋县纪委副书记、监委副主任罗丽表示。

原文出处:声明:信息来源于原创或转载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视点号尊重版权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2889649679@qq.com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

(0)
上一篇 2022-07-15 07:34
下一篇 2022-07-15 08:3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